Pages

2004年11月18日

一杯鴛鴦

充滿時代感的購物商場,一間懷舊的餐廳,陽光透過那彩虹色的玻璃窗,照射在我的面頰上,掃走了秋天的寒意。手中那杯鴛鴦,令我尋思往事。

未到九七,我已棄甲曳兵。在啟德機場與親友喝過一杯鴛鴦,揮一揮手跟香港說聲再見。不帶走一片雲彩,卻帶走了所有財產。十多個小時後,已置身於世界上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。親友把我帶到「香港仔中心」,品嘗在溫哥華的第一杯鴛鴦。

同樣是一杯鴛鴦,感覺並不一樣。來自香港的,本能地跟香港作比較。很快便發覺這是不受歡迎的。親朋戚友,城中名人,無不要你把橋燒掉,忘記過去。不時聽到一些講廣東話的朋友,大聲疾呼:你哋啲香港人。。。自不然扯上愛享受、追求名牌。。。霎時間,我這個香港人,真有點抬不起頭來的感覺。

入鄉隨俗嗎。喝過那杯鴛鴦,再也不說「我喺香港人」。就叫「華人」吧!學懂了政治正確。

後排座位傳來路人甲乙丙的談話,把我從思索中驚醒過來。甲問:鴛鴦是甚麼?乙說:是咖啡加奶茶,廣東人的特產。甲說:是嗎?我來自廣州的,從來沒有聽過鴛鴦這東西。丙說:鴛鴦喺我哋香港人的特產。

路人丙的一句「我哋香港人」,有說不出的親切感,與「你哋啲香港人」成了強烈對比。

令人驚嘆的音樂噴泉、受到中外人士讚賞的購物商場,名店與名牌,沒有追求時尚生活質素的顧客,可以成事嗎?此刻,我感受到自由經濟的可貴,也以身為香港人而自豪。



2004年10月19日

萬家燈火

看「萬家燈火」,是為了陪老人家一起看。沒辦法啦!廣東話的電視台,只此一家。慢慢地,卻愛上這劇集,皆因故事有情有義。

印象最深刻的是,說到海味店老闆(高满堂),欠了人家一屁股債,一走了之,弄得妻子(鄧水喜)徬徨無計。幸好掌櫃(斤叔)有情有義,拿了供兒子(天成)留學的錢作遣散費。雖云故事純屬虛構,但在老人家的回憶裏,這全是真人真事。

盡忠職守,不辭勞苦,自願加班也要把工作完成的,見過不少。像斤叔那樣有情有義的,卻無緣結交。怕蝕底的倒有遇到。不給加班費嗎?休想我多待一分鐘。就算令公司倒閉,也不在乎。

不說顧傭關係,兄弟間的感情也好不到哪裏去。兄弟姊妹成了敵人的也不少。最不幸的是,孩子成了比併的工具。比不上別人也算了,一定要把兄弟的孩子比下去。

唉!難道「萬家燈火」式的親情,已不合時宜?取而代之的是:『公司可以找另一個員工,我的孩子卻不可以找另一個父親、母親』之類的廢話。

女兒的學校發了這個通告:地質學家估計,在卑詩省,一場大地震將是無可避免的。若不幸言中,學校會竭盡所能,照顧孩子四十八小時。並呼籲家長,在不安全的情況之下,不要趕往學校,也不要打電話查詢。。。

相信嗎?絕對相信!老師、醫護人員、及其它救援人員,一定會發揮專業精神,緊守崗位,視人家的孩子為己出,不離不棄。畢竟,自私的人只屬少數。





2004年6月29日

機構文化

曾經為了幾塊錢,大動肝火,誓要討回公道。自恃能舞文弄墨,去信某銀行「問責」。是為了那幾塊錢?還是那所謂「原則」的執著?今天不談。

真的有回信。但不看尤可,一看更為之氣結。回信的人不只傲慢無禮,且態度囂張,更直言「不能保証不再有同類事件發生」。我非死纏爛打之輩,事情也就此作罷。

事有湊巧,又是這間銀行。據「明報–星期六周刊」報導,有位顧客在安省北约克某銀行辦事,由於過了營業時間,大門已鎖上,要等待結算完畢,才獲准離去。這位仁兄被困了四十五分鐘,心有不甘,誓要銀行書面道歉,保証不再有同類事件發生。。。等等。糾纏了個多月,驚動了銀行經理、總裁、申訴專員,還得到「明報」記者的相助,銀行才肯道歉。其它嗎。。。? 但相比之下,這間銀行的處事態度,比前已大有進步。

唉!這就是「機構文化」。我在本地一間有五十多年歷史的機構混了不小日子,深深體會到這些「機構文化」,及「以和為貴」的哲學。同事給了我一句格言,就是:「respect your co-worker」。

閣下金錢或時間上的損失,有什麼大不了?就算是人命傷亡,充其量是拿公家的錢,作個天文數字的賠償,皆大歡喜。「問責」嗎? 引咎辭職並不符合這些機構的文化。大家都認為,這裏職位難求。有什麼事情大到要令人家丟掉飯碗?把同事抽出來背黑鍋,等同自殺,沒有人會認同你的做法。

如此「機構文化」,一些人是受不了的。



2004年5月20日

科學奇才

很擔心,人類可以吃的東西,越來越小。什麽禽流感、瘋牛症、口蹄症、雪卡毒、等等,已令到猪、牛、羊、雞、鴨、鵝、深水魚,無一倖免。聽說情況還會越來越壞。這樣子下去,不知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吃。

更甚的是,有些很了不起的「科學奇才」,能夠化腐朽為神奇,把那些根本不能吃的垃圾,循環再造,制成美味可口的東西。其品種之多,間直令人目不暇給,嘆為觀止。

做夢也沒有想到,粉絲、泡菜、臘腸、月餅,甚至名貴的金華火腿,魚翅、燕窩、等等,都可以來自那些根本不能吃的垃圾。吃了這些東西,輕則生病,嚴重的更會一命嗚呼。還有,連嬰孩的奶粉也不放過,簡直令人髮指。

我覺得,幹這勾當的人,絕非平庸之輩。那些化工原材料的名字,叫我唸我也有困難。想不通他們從那裏學來這些高科技。他們不單只是科學奇才,更是商業奇才。一方面,他們充分掌握顧客對食品的要求,就是:色、香、味,有口感。另一方面,他們擁有超卓的化學及物理學知識,精通各種原材料的性質和用途。那些根本不能吃的垃圾,在他們手中,都可以弄成為色香味美,口感極佳的東西,真是厲害得很。

當今人類正面臨糧食短缺的危機,要是他們肯運用一己的聰明才智,把時間和精力投放在正途之上,不難有一番作為,何苦要幹那種傷天害理的勾當呢?



2004年4月8日

感謝大英帝國


幼時唸『官小』,陪伴著女皇陛下的肖像,渡過了不知多少個寒暑。因緣際會,有幸來到加拿大,『蘭加拉學院』的畢業典禮上,『O Canada!』之後,亦是一曲『天佑女皇』。現在女兒上學了,在公校唸書。偶爾送她上學,舉頭一望,又是女皇像。不知什麼原因,一生總是離不開大英帝國的影子。

誰不想生活好一點?眼看不少朋友望門興嘆,就說明了這張「移民入場券」不是免費的。感謝加拿大政府之餘,飲水思源,亦不忘大英帝國的恩典。沒有大英帝國,我何來這張「移民入場券」?充其量是神州大地一名飢民,盼望著那些拿了外國護照的「海外華人」,來到神州大地,給我一個擁抱!

從來不問國家為我做了些什麼。賺到了錢,倒會為社會做些事。給「香港公益金」作一點捐獻、給「希望工程」送上每年一千二百元,好讓兩名中國小孩有書可讀、等等。若說這就是愛國,實在有點汗顏。身在「最適宜人類居住」的城市,用不著為家人的生命財產擔心。生活無憂,自可高談闊論,唱高調,說風涼話,施點小恩惠,空談愛國,有何不可?

不用說,一百年後的中國,會比今天好。不錯,改變是需要時間。問題是,需要多少時間?拿著外國護照的人不會著急,管他是一百年,或是一千年。

逃不了的又如何?莫非如「陶大花園」那樣,為了大局著想,總要有人犧牲?太可怕了!